Saturday, September 6, 2008

漢宣帝施政風格的探討

課程:三國時代文史概論 期末報告

學生:黃寒筠 外文二 B931020035


  歷史真的是一面借鏡,我從中學習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我這兒所說的可不是儒家傳統待人處世之道,而是如何在社會上闖出自己的名號,或在爾虞我詐的官場上掙出自己的一片天必備的權宜技巧。在這段歷史裡,每個歷史人物都在追求著所謂的虛名,雖然自元帝以後崇尚儒術,但事實證明,不管時興的是道家的黃老之道或是儒家的道德思想,世人大都還是無法看破功名利祿的假象。

其實我有什麼資格批評呢?我現處的這個社會,其亂象跟東西漢末年相比只有過之而無不及,看看新聞就知道了。第一家庭的弊案是一樁接著一樁地爆發,而其它在野政黨也不浪費時間地展開各種示威罷免活動,大家在檯面上吵成一團,私底下也互相扯彼此的後腿。政府行政在哪?難道都把心力花在炒股上了嗎?而在野政黨的監督行政又有確實做到嗎?難道處心積慮要把執政黨拉下台才是他們的職責嗎?亂,亂,亂啊!真是亂到老天爺都看不過去也想來湊一角,接連地幾天大雨讓全台都有災情發生,上天大概是想用雨水來讓我們清醒吧!可是在我看來這可能只是白忙一場,畢竟人類的貪婪慾望之火可是不容小覷的,幾場雨哪能澆得熄他們已在內心燃燒已久的渴望呢!把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對他們而言是理所當然的事啊!

回頭想想這也不能都怪罪於人,畢竟荀子也說過人性本惡的道理,這就是人的天性,狗改不了吃屎的啦!想改?那只能用寡婦生兒子來形容,是沒指望的事喔。何況如果人們真轉性了,那還有所謂的歷史嗎?那些歷史人物還有戲唱嗎?拜讀歷史真就像在觀賞一部戲,一部永不下檔的戲。人間的愛恨情仇貪嗔癡是如此的引人入勝,讓人捨不得別開眼。這使我想到我在一堂百老匯戲劇課中,鐘敬堂老師說道:「一部成功的戲是要能夠得到觀眾的參予,因為觀眾也是戲的一部份,也是最重要的角色,少了觀眾的融入就像這齣戲少了靈魂一樣。演員需要的不只是觀眾的單純回應,像是拍手鼓掌之類的動作,他們渴望得到的是觀眾更深一層的感動,那種心有戚戚焉,能撼動內心進而不禁鼓掌叫好的反應。但這些都還比不上那種繞樑三日卻始終無法驅之於腦海之外的感動。」教授還描述到一部好的戲是要能讓人得到東西,而不是一味的丟東西但不管觀眾是否真有接收到。那種下了戲後仍在觀眾心中回味無窮念念不忘的反應,是評判一部戲好壞的重要關鍵之一。當我在欣賞這場關於漢朝史的戲時,我常有過類似感動。我常在午夜夢迴,邊回想不久前所讀過的歷史故事邊獨自一人在床上傻笑,我笑是因為我從他們的故事裏我領悟到一些東西,那種恍然大悟的喜悅和感同身受的體悟,通常都能讓我一場好眠,含笑入睡。

這次我想探討的主角是漢宣帝,並對其治事風格和與其子元帝的差別之處進行討論,首先引述一段敘述漢宣帝的話﹕

漢宣帝 劉詢(前91~前49)漢武帝的曾孫,繼漢昭帝後即位。漢武帝晚年,太子劉據與其子使皇孫,都因巫蠱之禍而死,當時劉詢出世僅數月,流落民間,深知民間疾苦和吏治得失,故親政後,勵精圖治,任用賢能,他對吏治特別重視,他認為「百姓之所以能安居樂業,沒有嘆息仇恨之心,在於政事清正,能以我做到這一點的,唯有好的二千石郡守(基層的小吏)。」在經濟上採取的重要措施是招撫游民,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漢宣帝尊崇儒學,但儒,法並用。「霸王道雜之」,是德化和法治相結合的政治思想。

漢宣帝和其子元帝是個很好的對比,看到宣帝的勵精圖治,再反觀元帝的停滯不前,不難預料到東漢的壽命將已矣。果然再之後的幾任皇帝都沒有統治的能力,只能任憑東漢朝政玩弄於王莽手中,一天天地腐爛下去直至滅亡。宣帝在位期間應該可形容是東漢最後一道曙光,他為東漢基業還算打下不錯的基礎,也因如此才能讓他的不肖子孫多苟延殘喘些時日吧。

宣帝出生於民間所以深知民間疾苦,簡單的說,他知道人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其實我們這些老百姓求的也不過是三餐溫飽,吃好睡好,天下太平罷了。在我看來「實際」是漢宣帝最大的優點,而這應該和他的生長背景脫不了關係。雖身上流有皇室血統,但卻在貧苦的生活環境中成長,從小便看盡人家臉色,並且為了求生存,學會各種在社會上特有的待人接物之禮,譬如如何自別人臉色裡猜中其心中所想,然後做些或說些迎合其所願之事,我想這些社會技巧應對他日後的操控群臣方面有莫大的幫助。體恤民情是一件好皇帝所應當做的事,在我看來這應該沒有人能比漢宣帝做的更好的吧。一個吃過苦的孩子才知道生活上真正的苦是什麼,對外宣戰、擴大版圖、宣揚國威這些事情,在經過連年征戰的武帝時代後已不適用,宣帝也深知這一點。雖匈奴於他在位時歸降,但其功不在於我國的爭討,而是歸因於匈奴本身的分化,有段話描述到此時的情形﹕

漢宣帝在位時進一步加強中國對西域的影響,前60年,匈奴歸漢,結束了自漢高祖白田之圍以來,漢匈奴兩族長達一百五十年的爭戰狀態,從而轉入了和平時期。史稱漢宣帝「政教明,法令行,邊境安,四夷清,單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樂,其治過於太宗(漢文帝)之時。」(《風俗演義.正失.孝文帝》)。

無重大戰事發生,人民可致力於民生的發展,再加上宣帝的治國政策本就著重於經濟發展和吏治得失,因此致力於民生生活的發展可說是個全民運動。

這事使我聯想到前高雄市長謝長廷的施政,在他任職期間,我看見高雄的美慢慢地被挖掘、被發現,進而更被妝點成現在正在發光發熱的美麗港都。我無黨派立場,而且對政治的了解也是少的可憐,我只是站在一個旁觀者的立場、一個市民的觀點,做出以上的評語。我不在乎上位者在捷運案裡貪污了多少錢,只要捷運不出事,能如期完成並給市民一個交代就好。畢竟在官場裡誰不污錢呢?做個特立獨行的清流,下場就是被彈劾、被抨擊,最後還可能被安個不名不白的罪名而消失。想有些作為,如果太早離場,那還有啥戲可唱呢?雖官員私底下的黑箱作業我們這些百姓看不到,但其實大家彼此心知肚明,我們既然無法阻止和預防,那也就隨他了,只要在施政上不出太大的錯誤,且能在貪污之餘還能兼顧到國民的生活,那我想我也該知足了。

宣帝實際的個性使他對儒家的繁文縟節感到厭煩,這和元帝喜愛舞文弄墨的文人氣息剛好相反,因此那些只知對無聊的細節加以挑剔卻無任何政治上實質貢獻的官員都是宣帝鄙棄的對象。不愛用儒家大臣是宣帝的特色,這也和元帝時期提倡儒術的政策成了對比。我想造成這種結果的最大因素應是兩人生長背景的不同吧。宣帝是流落民間的平民皇帝,但元帝卻是被捧在手心、在眾人擁護下生長的溫室花朵;宣帝吃苦耐勞、堅忍不拔,元帝卻只願在花園裡綻放自己的美麗,哀風、傷雨、觀雲,或許林黛玉的葬花還是同他學的呢!

雖然宣帝不崇尚儒術,但也沒有全盤放棄自武帝以來對儒家學說的重視,只能說在個平衡桿上他是比較偏向法家那方的。所以在當時世人的學習上,五經應還是研究的重點,也因此養成元帝這種過於理想而不切實際的性格。元帝有禮義廉恥和道德是非羞恥之心,但在權術的使用上卻往往被儒家教條給約束住。儒家經典告訴我們許多身為有德之人所不應當做的事,但這不能做,那不能做,請問那還有什麼是可以做的呢?被虛飾的教條給綁住的結果就是只能坐以待斃。成不了大事的元帝唯一有貢獻的事,大概只有在守成方面還過得去吧。

談情說愛成不了大事,雖說元帝對司馬良娣的癡情足以讓天地動容,但卻不足以彌補他在領導上的無能。心地善良雖是個難能可貴的優點,但如果應用在政治上那就會是個災難了。太過講情義的話,那可能哪天被身邊最親近的人捅一刀都不知道。自己的一時心軟,也可能會為未來留下許多不可預知的後遺症,而宣帝這生最大的過錯應該就是在明知元帝無能的情況下,卻為了對結髮於民間的妻子有情有義,捨聰明有才幹的淮陽王而仍讓元帝即帝位,同時東漢的厄運也就跟著降臨,逐步邁向生命的終點。

最後,總結以上對宣帝和元帝的觀點與比較,一個領導者應具備的條件不是只有內在的美德,更需搭配上外在的統治能力和表現。對國家與人民社稷有理想固然好,但缺凡周旋帷幄得手段而不能在官場上生存,那哪能還有伸展抱負的餘地呢?唯有兩者相互搭配得宜,才是身為一個優秀的統治者應有的風範。

No comments: